近期股市为什么大跌?我的一些零散观察

股票怎么玩 (6) 2025-07-21 09:54:29

近期股市为什么大跌?我的一些零散观察_https://www.apanben.com_股票怎么玩_第1张

最近股市的波动,尤其是一波接一波的下跌,确实让不少人心里发慌。很多人可能会习惯性地去翻报纸、看新闻,找个“罪魁祸首”——比如某个外部事件、某个政策变动,甚至是某个国家央行的加息。但实际操作下来,你会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,很多时候,市场的下跌,是多种因素叠加、共振的结果,而且很多时候,我们事后诸葛亮,觉得原因清晰,但当时身处其中,感觉更像是在迷雾中摸索。

宏观逻辑的变与不变

首先,得承认宏观大环境的影响是基础。过去一段时间,全球经济都在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型期。疫情的余波、地缘政治的紧张、以及各国为应对通胀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,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变量。比如,美联储的加息周期,就直接影响了全球流动性,美元走强,资金自然会从新兴市场回流。这就像水库的水位下降,池塘里的鱼自然会受到影响。

但你说所有下跌都是因为加息,那也太片面了。有时候,市场对预期的反应,比对实际发生的事件更强烈。就算加息落地了,如果它在市场的预期之内,影响可能反而会减弱。反之,如果一次超预期的加息,或者一次模棱两可的表态,都可能引发恐慌。我记得有一次,就是因为央行会议纪要里,一些措辞被市场解读为比预期更鹰派,结果第二天市场就来了一个“深蹲”。这种情绪的传染性,是我们在分析中常常低估的。
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,就是“供需关系”的微观变化。很多时候,我们关注的是大宏观,但实际上,个股、板块的下跌,可能源于它们自身的“造血能力”出了问题。比如,某些行业因为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,产品出不去,资金回不来,即使宏观政策向好,它们也未必能马上恢复。这些个股的下跌,如果集中爆发,也会形成板块效应,进一步拖累大盘。我们自己团队就曾因为一个看似“独立”的某个原材料供应出了问题,导致一家持有仓位不轻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跳水,那个时候,宏观数据再好看,也无法弥补这种微观层面的“塌方”。

市场情绪的传染与放大

说到市场情绪,这玩意儿才是最捉摸不透的。我们常说“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”,但真正可怕的不是风险本身,而是风险被情绪无限放大的时候。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这么快的今天,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不是一点半点。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,或者一个情绪化的评论,很容易就被无限放大,形成“羊群效应”。

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,有个概念叫“技术性熊市”,说的就是当市场连续下跌,信心受损,即使基本面还好,市场自己也会陷入负反馈循环。现在这个情况,某种程度上就是如此。当大家看到身边的朋友、同事都在亏钱,看到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悲观的预测,自然而然就会产生“恐慌性抛售”的冲动。这时候,即使你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,也可能会因为担心“踏空”或者“亏得更多”而选择卖出,进一步加速了下跌。

我们作为从业者,有时候也会被这种情绪裹挟。比如,在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,即便是我们觉得很有潜力的标的,也可能会因为担心整体环境而暂时选择观望,或者在价格跌到一定程度后,反倒因为“不够便宜”而犹豫。这种“审慎”在市场疯狂的时候是必要的,但在下跌过程中,有时候反而会错失一些机会。那次我们团队内部就因为对于某个周期性行业底部判断的分歧,导致我们在一个不错的反弹前夕,仓位被动地处于较低水平,这本身也是市场情绪影响决策的一个例子。

特定行业的“点”与“面”

除了宏观和情绪,特定行业和板块自身的“病症”也很重要。近期的下跌,我们看到科技股、消费股、甚至周期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但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完全一样。比如,科技股可能更多受到全球供应链、地缘政治对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限制的影响,以及市场对其未来增长预期的调整。而消费股,在通胀压力下,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受到挤压,消费意愿自然会下降。

有些时候,一个行业的利空因素,会迅速蔓延到其他看似不相关的领域。比如,能源价格的飙升,不仅直接影响了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成本,还间接推高了其他所有商品的成本,对全球的消费能力形成压制。这种“溢出效应”,往往是指数大幅下跌的幕后推手。我们就曾经历过,因为某个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,导致我们组合里原本很稳健的下游制造企业,也出现了股价的快速回落。当时大家都在找原因,最后发现,就是那个最基础的原材料,因为一个港口封锁,瞬间拉高了成本,并且造成了供应短缺。

我们做了哪些努力,又踩了哪些坑?

在我们这样的公司,面对这种市场行情,首先要做的是“稳住阵脚”。我们首先会做的,就是重新审视组合里的每一个持仓,评估它们在当前环境下的韧性。这意味着,我们要去深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,它的现金流是否健康,有没有能力度过经济的低迷期。我们会在内部组织会议,让研究员们就自己覆盖的行业和公司,去报告他们在实际调研中观察到的最新情况——比如,工厂开工率有没有变化,下游客户的订单有没有减少,新的库存周期是怎样的。

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会犯错误。比如,有的时候,我们可能会过分相信某个公司在某个困难时期“一定能挺过去”,而继续追加投资,结果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变化,或者公司内部经营出现了我们没预料到的问题,导致情况恶化。或者,我们可能会因为看到某个行业的估值已经跌到历史低位,就认为“安全边际很高”,但实际上,市场对这个行业的“估值体系”可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,低估值并不意味着没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。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,我们重仓了一个之前一直表现稳健的制造业公司,在行业周期下行的时候,我们一直坚持认为它会“触底反弹”。结果,一个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,使得它的主要出口市场需求骤然消失,股价直接腰斩。事后复盘,我们发现,我们在研究的时候,对政策风险的权重评估太低了。

如何看待未来的方向?

至于未来,我觉得市场永远是在螺旋式上升的,眼下的低迷,可能孕育着新的机会。关键在于,我们能不能在别人恐惧的时候,保持一份理性,去发现那些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资产。这需要我们持续地去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,更要深入到行业和公司本身,去理解它们的“护城河”有多宽,未来的增长空间在哪里。我经常对我的团队说,不要只看市面上的那些“热门”新闻,要去一线,去和企业家、和行业专家交流,去感受市场真实的脉搏。

总而言之,近期股市的大跌,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,没有单一的答案。它既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调整,也有市场情绪的放大效应,更有特定行业和公司自身的脆弱性。作为市场参与者,我们需要的是保持冷静,深入研究,并不断从市场的波动中学习和调整我们的策略。就像我们公司一直秉持的理念一样,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,在风险中发现价值。市场的每一次下跌,也都是一次洗礼,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标的。

THE END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