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盯着银行股看,尤其是那些看重价值投资的朋友,总会纳闷,为什么这些庞然大物,动不动就占着几万亿市值,市净率(PB)却总是那么低,甚至跌破1倍PB。这让人感觉,是不是市场不看好它们了,还是有什么我们没摸清的门道?今天就聊聊这个事,也算是我这些年跟银行打交道,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体会。
市净率低,说白了就是市场愿意为银行的每一块钱净资产支付的价格不高。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几层意思。首先,大家得明白银行的“净资产”是个什么概念。银行的净资产,主要就是股东权益,包括股本、资本公积、盈余公积、未分配利润等等。但和工业企业那种有形资产(厂房、设备)不同,银行的“资产”很大一部分是金融资产,比如贷款、债券、以及大量的客户存款。这些资产的价值,波动性相对更大,而且受到宏观经济、利率、监管政策的影响非常直接。
举个例子,一家银行手上有一大堆不良贷款,或者面临利率大幅波动,那它的资产质量就会打折扣,净资产的“含金量”也就降低了。市场在给银行估值时,自然会打个问号,也就体现在了低PB上。再说了,银行的业务模式,虽然看起来稳定,但本质上还是在“中介”的范畴,也就是把别人的钱借出去,赚取利差。这个模式的利润率天花板,相比于科技创新型的企业,确实要低一些。
而且,别忘了银行的经营是强监管的。监管机构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,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、拨备覆盖率、流动性等等都有严格要求。这就像给银行戴上了“紧箍咒”,一方面保证了稳健,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在某些方面的激进扩张,对利润的快速增长形成一定制约。这种“戴着镣铐跳舞”的模式,自然也影响了市场的想象空间。
聊到银行估值低,绕不开的就是不良资产。我相信很多做过信贷审批或者风险管理的朋友,都对银行手里的那些“包袱”深有体会。虽然整体来看,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控制得算是不错,但总会有那么一些,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,或者某些特定行业出现风险时,不良贷款的压力会显著增加。
一旦不良贷款上升,银行就需要计提更多的拨备。拨备计提多了,当期利润就会受到影响,股东权益(净资产)也会相应缩水。市场投资者对此非常敏感,他们会担心,银行拨备计提是不是充分,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“黑天鹅”事件出现,导致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。这种对潜在风险的担忧,是导致银行的市净率为什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我记得前些年,有个经济区域出现了比较大的产业风险,有好几家区域性银行的资产质量就受到了明显冲击。当时,我们内部也在讨论,这些银行的PB本来就不高,但那之后,又往下压了很大一截。原因就是市场对这些银行的资产质量,尤其是未来拨备的计提,失去了信心。这种信心危机,有时候比实际的亏损更可怕,直接体现在了估值上。
再来谈谈银行的盈利模式。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是存贷利差,也就是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,再乘以贷款余额。除此之外,还有中间业务收入,比如手续费、佣金等。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,利差空间其实是在收窄的。尤其是近几年,在“房住不炒”和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,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受到限制,而房地产又是很多银行的重要资产领域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传统盈利增长点。
而且,银行作为服务业,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,人力成本、技术投入都在增加。像我们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,在很多时候会和银行争夺客户,或者提供技术服务。银行需要不断投入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。这种投入,虽然是为了未来,但短期内可能会压缩利润空间,影响ROE(净资产收益率),进而传导到PB。
我们公司在和一些大型银行合作时,也看到他们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,比如大力发展财富管理、私人银行、以及一些创新的数字支付和信贷产品。这些业务的增长潜力是有的,但是要完全弥补传统存贷利差的收窄,还需要时间。并且,这些新业务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,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。
还有一点,就是银行的监管成本。前面提到过了,但在这里想强调一下,监管要求的提高,不仅仅是加紧箍咒,它实质上也是一种成本。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,银行可能需要发行更多的股票或者债,这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,或者增加财务成本。为了满足拨备覆盖率的要求,需要更多地计提损失,这直接影响利润。
而且,各种新的监管要求,比如对数据安全、反洗钱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要求,都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技术资源去建设和维护合规体系。这些合规成本,虽然是必须的,但它们会直接从银行的利润中扣除,最终影响到股东回报。从这个角度看,投资者在给银行估值时,也会考虑到这些“隐形”的成本。
我记得我们曾经给一家银行做过一个合规系统的优化项目,虽然项目本身是给银行带来效率提升,但也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在这方面投入的巨大。他们有专门的团队,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流程再造、系统升级,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监管环境。这种持续的投入,对于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来说,确实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因素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银行的PB低就是市场不认可。有时候,市场也存在过度反应,或者说“错杀”。当整个银行板块因为宏观经济的担忧而集体下跌时,一些基本面相对稳健、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,也可能被低估。这种情况下,一些价值投资者就会从中寻找机会。
比如,一些经营稳健、拨备充足、并且在积极转型、找到新增长点的银行,它们的PB可能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没有投资价值。关键在于深入研究,识别出那些真正具有长期竞争力的银行。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做功课,去分析它们的业务模式、资产负债表、盈利能力、以及管理层的战略执行力。
我个人在选择标的时,会特别关注那些即使在经济压力下,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盈利,并且在提升效率、控制风险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银行。这些银行,虽然短期内PB不高,但长期来看,随着市场对宏观经济信心的恢复,或者自身业务模式的成功转型,估值回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。这才是我们做投资时,更应该去关注的点,而不是仅仅被那个数字化的PB吓住。
总而言之, 银行的市净率为什么低 ,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。它是由银行特殊的业务模式、资产特性、盈利能力、监管环境以及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。理解这一点,我们就能更理性地看待银行股的估值,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判断。
每次看到有人问这个问题,我总会提醒他们,不要只看PB,还要看ROE、NIM(净息差)、不良贷款率、拨备覆盖率、资本充足率,以及银行自身的战略布局。这些指标综合起来,才能更全面地描绘出银行的真实价值和风险。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金融环境下,银行的转型和创新能力,更是决定其未来估值的关键。
在我看来,银行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,其价值依然是巨大的。只是在估值上,市场可能会因为各种担心而压抑。对于我们这些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来说,理解这些压抑的原因,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机会。这就像在看一幅画,不光要看画面的精美,还要理解画家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的背景,才能读懂画的真正含义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