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航为什么买当当?”这个问题,在行业内也算是个流传较广的梗了。很多人可能觉得,一个做航空、地产、金融的巨头,怎么会突然对一个图书电商下手?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深层的逻辑,还是纯粹的资本运作,甚至是投资失误?今天就想结合自己的一些零散观察和在相关圈子里的听闻,聊聊这个事儿,权当抛砖引玉。
最直观的反应,肯定是要往“协同效应”上靠。但说实话,海航的核心业务和当当的图书销售,业务上的直接协同,实在看不出来。航空能给你提供更快的物流?别逗了,当当早就有自己的仓储和配送体系,而且图书物流的特点和海航的航空运输,那完全是两码事。至于金融,倒是可以做一些供应链金融,但图书电商这个体量,给海航这样的巨头提供的金融业务空间,感觉有些杯水车薪。
但换个角度想,很多时候,商业投资也不是完全按“协同”这两个字来算的。尤其是在那个特定时期,大家都在寻求转型和多元化。海航作为一家体量庞大的企业集团,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,总得找一些新的增长点,或者说,能够承载更多“想象空间”的业务。
当当网,作为国内最早的图书电商之一,虽然在与京东、淘宝的直接竞争中处于劣势,但它在图书垂直领域,尤其是在品牌认知度上,还是有一定根基的。或许在海航决策者眼里,看到了图书电商这个领域,特别是内容付费、知识服务这块的潜力,希望通过“买买买”的方式,快速获得一个进入这个市场的入口。
还有一种可能,是出于对当当网所积累的数据和用户画像的看重。别小瞧一个on-line图书销售平台,它积累了大量的用户buy习惯、阅读偏好等数据。这些数据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拓展C端业务的巨头来说,都是宝贵的资产。海航有没有可能,是想通过当当网的数据,来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,为自己其他业务板块(比如航空的会员服务、旅游产品推广)找到新的突破口?
我记得前些年,很多企业都在讲“大数据”,都想通过数据来驱动业务增长。在当时,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电商平台,就意味着拥有了与海量用户直接互动的渠道。海航能不能通过当当网的平台,去触达更多年轻用户,去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,甚至去培养他们对海航其他业务的兴趣?这听起来有点“曲线救国”,但商业世界的逻辑,有时就是这么迂回。
当然,现实往往比想象要骨感得多。我记得在圈子里也听过一些朋友聊过,说当初海航要收购当当的时候,内部也有过不少争论。一些做电商的朋友,私下里也提到,当当网在运营层面,包括用户体验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,虽然有一定积累,但在面对更激进的竞争对手时,确实显得有些“保守”。
而且,一个成熟的电商平台,要想真正融入到另一个体量更大的企业集团,尤其是业务领域差异很大的时候,会面临无数的整合难题。人员的磨合、文化的冲突、IT系统的对接,这些都是实打实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解决的问题。就算海航真的看中了当当的某种价值,能不能把这种价值zuida化,最终还要看执行力。
我也接触过一些在海航系企业里做过业务的朋友,他们也讲过,集团内部的决策链条比较长,而且跨业务板块的协调起来非常复杂。这种情况下,一个新收购的业务,要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资源,并真正实现当初设想的目标,难度是相当大的。
所以,回到“海航为什么买当当”这个问题,我想说,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、百分之百准确的答案。或许是多重因素的叠加,有对未来的判断,有对数据的渴求,也有对现有业务的补充思考,甚至,不排除当时市场上的一个“机会”。
但关键不在于“为什么买”,更在于“买了之后做了什么”,或者说“能否成功地整合”。很多时候,一次成功的收购,只是一个开始,后续的整合和运营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在当当与海航的结合案例中,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后者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。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行业内一直被讨论,却难有定论的原因之一吧。
当然,这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看法,结合了我在这个行业里看到和听到的一些零散信息。具体的决策过程,恐怕只有当时的核心决策者才清楚。但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,这种跨界收购,总会伴随着巨大的机遇和同样巨大的风险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