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夫,我这腹透,能做多少年啊?” 这个问题,几乎每个开始腹透或者正在腹透的患者都会问,也很正常,毕竟这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大事。但实话讲,这真不是一个能给个固定年限的答案,更别提什么“多少年”的保证了。如果有人跟你打包票说“保证做个十年八年”,那您可得多个心眼。这就像问“开车能开多少年”,得看车况、路况、保养,还有司机的技术一样。
我接触的腹透患者,做得时间长的,有二十多年的,也有几年就遇到瓶颈的。这中间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。说到底,腹透的“能做多久”,主要取决于几方面:患者自身的腹膜功能、管理得如何,还有就是有没有并发症。
腹膜,说白了就是你肚子里那一层膜,它是透析的“滤网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腹膜的功能肯定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,比如透析能力会不像刚开始那么“给力”。但这个变化的速度,因人而异,跟你的基础情况、日常用药、饮食控制都有关。有些人腹膜“耐力”好,坚持个十几年二十年都没大问题;有些人可能就没那么幸运,变化快一些。
另外,腹膜炎也是个大敌。一次严重的腹膜炎,如果处理不好,或者反复发作,对腹膜的损伤是不可逆的。我见过一些患者,就是因为没注意无菌操作,频繁感染,腹膜的功能受损,最后不得不换方法。这又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。
除了腹膜本身的特性,患者自身的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。你们打个比方,腹透就像种地,土壤(腹膜)是基础,但你怎么施肥、怎么灌溉、怎么除草(日常管理),直接影响收成(透析效果和维持时间)。
首先,就是透析液的更换。每天按时按量,保证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交换,把身体里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真正“换”出来,这是基础中的基础。有些患者可能觉得麻烦,或者偷懒,减少次数或者缩短时间,长此以往,体内毒素积累,对腹膜也是一种伤害。
其次,是饮食和体液管理。控制盐、钾、磷的摄入,限制饮水,这些都是常识,但真正能做到的,还得靠自觉。我们常说“管住嘴,迈开腿”,在腹透患者身上,就是“管住嘴,管住水”。这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血压、水肿,更是为了减轻腹膜负担,让它能工作得更久。
还有,就是定期复查。这就像给车做保养,总得去看看有没有小毛病,及时处理。血糖、血压、血脂、蛋白质、电解质,还有腹膜的透析功能评估,这些数据能告诉我们腹膜的“健康度”和透析的效果,帮助我们及时调整方案,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。
说到腹膜炎,这简直是所有腹透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噩梦。我刚开始带腹透患者的时候,就有个很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。一位阿姨,生活特别细致,每次换药都像是上战场一样,无菌操作做得滴水不漏。坚持了十几年,腹膜功能一直很好,身体也比同龄人强很多。
但也有反面的。有个年轻小伙,一开始对腹膜炎的警惕性不高,觉得“就那么回事”。结果,一次腹膜炎没彻底治好,后面又接二连三地来,最后腹膜粘连,透析效果越来越差,年纪轻轻就得考虑换肾或者血液透析了。那场景,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惋惜。
所以,无论如何,预防腹膜炎都是重中之重。一旦有腹痛、浑浊的腹透液、发热等症状,必须第一时间contact医生,千万不能耽误。宁可“反应过度”一次,也不能因为“掉以轻心”而导致腹膜损伤。
我有个患者,老李,从腹透开始算,已经二十多年了。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,他刚开始腹透,身体还比较虚弱。但他的配合度极高,生活非常有规律。每天按时换液,饮食上那是真的严格,一点油盐不沾,蔬菜水果也都是按照我们要求的量吃。
他自己也常说,腹透就像他自己的“第二颗肾脏”,得好好爱惜。他从不觉得麻烦,而是把这些当作生活的一部分。即使身体有些不舒服,也会先跟我们沟通,而不是自己随便处理。二十多年里,他偶尔也有过轻微的腹膜炎,但都及时发现、及时治疗,没有发展成大问题。
我总觉得,老李能做到这样,除了他个人身体底子相对好一些,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积极面对、认真管理的生活态度。这不是“能做多少年”的问题,而是“怎么能做得更好、更长久”的问题。
当然,我们也要承认,随着时间的推移,即使管理得再好,腹膜的透析能力也会有所下降。这时候,可能就需要考虑换成血液透析,或者如果条件允许,进行肾移植。这个选择,并不是腹透“失败”了,而是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。
我见过不少患者,在腹透后期,仍然坚持了一段时间,然后顺利地过渡到血透,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保障。关键在于,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,和医生保持密切沟通,根据身体的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策略。不要把腹透看作是终点,而是一个漫长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。
说到底,‘腹透正常可以做多少年’这个问题的答案,藏在每一个患者的日常管理、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和医生的配合之中。我们做医生的,能做的就是提供最专业、最及时的指导和帮助,剩下的,就需要患者自己去坚持和努力了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