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一提到“疫情过后”,就想着赶紧把之前积压的资金投出去,追求所谓的“报复性增长”。其实,这几年下来,市场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容易“普涨”的状态了。现在更需要的是冷静分析,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径。
经历了这两三年,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一些变化。一方面,全球经济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,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,而新兴行业则在加速崛起。另一方面,人们对生活和金钱的态度也更加谨慎,消费习惯、风险承受能力都可能有所调整。这种变化,对于我们疫情过后应如何理财投资,提出了全新的课题。
很多人可能还抱着过去那种“买点什么都能涨”的心态,但事实是,过去那些“躺着赚钱”的日子,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了。市场的分化会越来越严重,懂行的人能找到机会,不懂的人,就容易成为“接盘侠”。我见过不少客户,在市场不明朗的时候,一味地跟风,结果亏损了不少,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。
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心理层面,就是“不确定性焦虑”。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,未来是充满变数的。这种焦虑感,容易让人在投资决策上显得冲动,要么是极度保守,错失良机,要么是盲目冒险, the risk is too high。找到心理上的平衡点,也是理财投资前很重要的一步。
在我看来,疫情过后应如何理财投资,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资产配置的再平衡。过去可能大家更侧重于“保本”,把大部分资金放在了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上,求个心安。但现在,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忽视,单纯的保本可能意味着实际buy力的下降。
所以,我们需要在“安全感”和“增长力”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。这意味着,在保留一部分稳健型资产的基础上,适当增加一些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配置。这并不是说要大家去炒股或者炒币,而是要更细致地去研究,哪些行业、哪些公司,在后疫情时代具有更强的韧性和发展前景。
比如,科技创新、新能源、医疗健康等领域,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波折,但其内在的增长逻辑并没有改变,反而可能因为疫情的催化,加速了发展。当然,具体到投资哪个产品,还是要看个人的风险偏好和对市场的理解程度。
一个在客户交流中经常出现的误区是,只关注“价格”的短期波动,而忽略了资产本身的“价值”。很多朋友在看到某个产品价格涨得很快时,就一窝蜂地冲进去,生怕错过,但真正去了解这个产品背后的价值支撑、盈利模式、竞争优势时,却一问三不知。这种“追涨杀跌”的行为,往往是亏损的主要原因。
疫情过后应如何理财投资,更需要我们回归到投资的本质:价值投资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,去理解我们所投资的对象。这可能包括阅读公司的财报、关注行业的研究报告、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等等。
我曾经有个客户,在疫情初期,看到一只生物医药股涨势喜人,就投入了大部分积蓄。结果没多久,因为某个临床试验数据不理想,股价大幅下跌,他损失惨重。后来复盘时发现,他几乎没有关注过这家公司在研管线、审批进度等关键信息,完全是凭着“概念”在投资。
“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,这句老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,尤其是在当前这种不确定性增多的环境下。疫情过后应如何理财投资,多元化配置是必不可少的风险控制手段。
我建议,至少要做到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散,比如股票、债券、基金、黄金、房地产(如果条件允许)等。即使是在同一资产类别内部,也要力求分散。例如,在股票投资上,不要只集中于某一个行业或某个区域。
更重要的是,要认识到风险控制不仅仅是“分散”。在任何投资决策之前,都要问自己:“我能承受多大的损失?”并且,要设定止损点。我以前有个同事,投资了一笔可转债,结果市场大幅波动,他一直抱着“总会回来”的心态,结果最后亏损了大部分本金。事后他才说,如果当初在跌到一定程度就及时止损,损失会小很多。
最后,我想强调的是,疫情过后应如何理财投资,归根结底是对“长期主义”的修炼。市场短期内会有各种波动,有情绪的影响,也有预期的变化,但真正能带来丰厚回报的,往往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资产。
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市场下跌时会恐慌,看到市场上涨时又会贪婪,这种情绪化的反应,恰恰是阻碍我们实现财富增长的zuida敌人。在我看来,一个好的理财计划,不应该只是告诉你在“什么时候买”,更应该告诉你在“什么时候持有”。
回想我刚入行的时候,也有过急于求成的想法,总想找到“一夜暴富”的机会。但随着经验的积累,我越来越发现,稳健地、有策略地长期投资,虽然过程可能有些枯燥,但往往能带来更可靠、更持久的财富增长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