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到为什么美国制裁伊朗,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是一连串的“核协议”、“恐怖主义”、“地区稳定”这些高屋建瓴的词汇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特别是像我们这种跟国际贸易、金融打交道的人,感受会更具体,也更复杂。这东西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,也不是一纸文件就能说清的。
要理解为什么美国会这么坚定地制裁伊朗,得先把时间往前拨一拨。很多人知道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,但在此之前,两国关系就因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扶持某些政权,以及伊朗国内石油资源的管理问题,就已经有些裂痕了。革命发生后,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,那件事成了两国关系彻底破裂的标志性事件。从那时起,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就成为了一种常态,只不过在不同时期,制裁的强度和重点会有所调整。
最开始的制裁,可能更多是出于对革命后新政府的不满,以及对人质事件的报复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尤其进入21世纪,随着伊朗核项目的推进,制裁的焦点开始转向伊朗的核能力和潜在的核武器研发。美国及其盟友认为,伊朗发展核武器是对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zuida威胁,这是最直接、也是最被公开强调的原因。
但是,如果仅仅是核问题,很多国家可能就不会像美国那样,把制裁做得这么“滴水不漏”。更深层次的,我认为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博弈。美国在中东地区有其长远的利益布局,包括石油供应的稳定、盟友以色列的安全、以及遏制伊朗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。伊朗在中东的“代理人”活动,比如支持黎巴嫩真主党、也门胡塞武装等,都被美国视为地区不稳定的因素,也成了制裁的另一个重要理由。
说到制裁,很多人可能只想到禁运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美国的制裁体系非常庞杂。从最初的禁运部分商品,到后来针对伊朗的石油出口、金融体系、航空航天,甚至再到针对与伊朗有业务往来的第三方企业和个人,制裁的“触角”是不断延伸和细化的。
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一家欧洲的客户,他们只给一家伊朗的银行提供有限的服务,但这家银行恰好又与一家伊朗的国有银行有业务往来。即便这家欧洲银行本身业务与美国无关,但因为与这家伊朗国有银行间接产生了“交易”,就可能面临美国二级制裁的风险。这种“连带责任”的制裁方式,让很多外国企业在与伊朗做生意时,都得小心翼翼,生怕不小心踩了“雷区”。
这种“长臂管辖”式的制裁,极大地压缩了伊朗的经济活动空间。最直接的就是伊朗的石油出口,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,石油出口受阻,对伊朗经济打击巨大。同时,金融制裁也让伊朗难以进行国际贸易结算,进口关键物资,比如药品、医疗设备都可能受到影响。虽然伊朗政府会想方设法应对,比如通过其他渠道出口,或者发展国内经济,但长期的制裁确实给伊朗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压力。
在美国的制裁工具箱里,金融制裁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。当一家伊朗银行被列入SDN名单(特别指定国民和被封锁人员名单)后,意味着全球任何一家金融机构,只要敢与这家银行进行交易,就可能面临被踢出美元体系的风险。要知道,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结算货币,一旦被踢出,几乎等于被排除在国际金融体系之外。
我们公司在处理一些与伊朗有关的业务时,都需要仔细审查对方是否涉及被制裁的实体或个人。这不仅仅是法律合规的要求,更是规避巨大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。一旦疏忽,轻则交易被冻结,重则可能面临巨额罚款,甚至被禁止在美国开展业务。
2015年的“联合全面行动计划”(JCPOA)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伊核协议,一度让制裁有所缓解。协议生效后,很多与伊朗相关的国际制裁被解除,伊朗的石油出口和金融往来都出现了短暂的复苏。这对一些希望与伊朗开展业务的企业来说,是个难得的机会。我们当时也接触了一些试图进入伊朗市场的欧洲企业。
但好景不长,2018年,美国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协议,并恢复并加强了对伊朗的制裁。这次退出,可以说是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又一个低谷,也让之前因为协议而有所松动的制裁重新变得严厉。从那时起,我们再次感受到制裁的“威力”,特别是金融领域的限制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格。
美国认为,伊朗并未完全遵守伊核协议的精神,并且继续进行弹道导弹试验以及支持地区冲突。这些都是他们坚持继续制裁的重要理由。而伊朗方面,则认为美国单方面退出协议,并且恢复了“经济战争”,是对伊朗主权的侵犯。这种拉锯战,使得为什么美国制裁伊朗这个问题,永远无法简单地用“好”或“坏”来概括,而是在不断演变和复杂的现实中寻找答案。
关于美国制裁的“有效性”,业内一直存在争议。一方面,制裁确实给伊朗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限制了其发展,也迫使伊朗在某些问题上进行调整。另一方面,制裁也可能加剧伊朗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,让强硬派在政治上占据优势,反而不利于对话和缓和。而且,一些国家为了规避美国的次级制裁,也尽可能地减少与伊朗的经贸往来,这反而让美国的制裁在某种程度上“孤立”了伊朗。
更让我觉得值得思考的是,长期的制裁,对伊朗社会本身造成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?当经济活动受限,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时,这会不会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,甚至长期的仇视心理?这些都不是简单地分析一下石油价格或者贸易数字就能回答的问题。
有时候,我们也会遇到一些“灰色地带”的业务,比如一些人道主义物资的出口。即便是在最严厉的制裁时期,美国财政部也会发布一些关于人道主义援助的豁免指南。但具体操作起来,却非常考验申请方的专业能力和对政策的理解。稍微一点不注意,就可能被认定为违反制裁。这说明,即便在制裁框架下,也有一些“松动”的空间,但能否抓住,就看各方的能力了。
在实际操作中,zuida的困扰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和政策的随时变化。美国政府发布的制裁名单和解释性文件,有时会非常晦涩难懂,而且经常会有更新。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确保业务合规的企业来说,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解读。我们公司内部就专门有一个团队,负责追踪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(OFAC)的最新公告。
还有就是,虽然美国主导制裁,但其他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。欧洲国家,尤其是欧盟,在坚持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同时,也希望维持与伊朗的正常贸易往来,并且对美国的单边制裁持保留态度。这种国际社会内部的分歧,也使得美国制裁的执行效果更加复杂化。有时,我们会看到欧洲的金融机构比美国的同行更愿意去尝试一些“擦边球”的操作,但也仅仅是“擦边球”,因为最终的风险还是掌握在美国手中。
总而言之,为什么美国制裁伊朗,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恩怨、地缘政治、核安全、经济利益以及国内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复杂议题。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,而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一种战略选择。对于我们这些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工作的人来说,理解并适应这种变化,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