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提到毛利率有什么用,脑子里立刻蹦出“赚钱能力”。没错,这肯定是第一反应,但如果仅止于此,那你可能就错过了真正重要的东西。我这么说,不是说它不重要,而是因为很多时候,大家对它的理解,或者说,运用得太表面了。
说实话,刚入行的时候,我也是只盯着毛利率的绝对值,觉得越高越好,就像看体检报告上的某个指标,觉得它高了就代表我身体棒,低了就代表有问题。那时候,我们在做产品定价,或者评估一个新供应商的时候,最常问的就是“这个东西的毛利率能做到多少?”。感觉上,毛利率就像是公司运营的一个晴雨表,直接反映了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的好坏。
但后来接触得多了,尤其是遇到一些具体业务场景,比如某个产品卖得很好,毛利率也不低,但公司整体现金流就是很紧张;又或者某个产品虽然毛利率不算特别高,但周转速度飞快,反而为公司贡献了大量的现金。这时候就会开始反思,是不是光看毛利率这个数字,就像是只盯着血压,忽略了心脏的其他功能?
我记得有一回,我们公司接了一个大单,项目经理兴冲冲地来报,说这个项目的毛利率很高,比我们通常的项目要高出不少。大家都很高兴,觉得这下公司利润又有保障了。但等到项目后期,因为客户需求频繁变更,导致我们的成本不断追加,再加上项目延期产生的额外费用,最后核算下来,虽然名义上的毛利率还不错,但实际占用的人力、资金周转时间,还有最终实际到手的利润,都跟预期差了不少。那一刻,才真正体会到,毛利率是基础,但绝不是全部。
说到毛利率有什么用,绕不开成本。毛利率的计算公式很清晰:(销售收入 - 销售成本) / 销售收入。这里的“销售成本”是关键,它直接决定了毛利率的高低。所以,毛利率的高低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成本的控制能力。
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那些高毛利产品,背后往往是对供应链的精细管理,对采购环节的严格把控,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壁垒,使得我们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投入。比如,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些服装品牌,他们之所以能保持不错的毛利率,一部分是因为品牌溢价,但更核心的原因在于,他们在面料采购、生产工艺优化上做得非常出色,能够稳定地拿到高质量但价格有优势的原材料,并且在生产过程中,通过技术改进,大幅降低了损耗和人工成本。
反过来,如果一个产品的毛利率持续下滑,那我们就得警惕了。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采购成本在上涨,或者我们的生产效率在下降,又或者市场竞争加剧,迫使我们不得不降价。一旦发现毛利率下滑的苗头,我们就得立刻去追溯背后的原因。是原材料价格波动?是供应商出了问题?还是我们的生产流程需要升级?不把这些找出来,光是抱怨毛利率低,那真是治标不治本。
毛利率有什么用?它更是我们制定产品定价策略的直接依据。你不可能凭空定价,总得有个参照系。毛利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基础数据,让我们知道在某个价格下,我们还能剩下多少用于覆盖运营费用、研发投入、销售费用,以及最终实现利润。
当然,定价不能只看毛利率。市场需求、竞争对手的价格、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、目标客户的支付意愿等等,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。但毛利率就像是一个“底线”或者“目标”,你不能把价格定得低于能保证基本毛利的水平,否则即使卖得再多,也是亏本的买卖。特别是对于新产品上市,你可能需要通过一个有吸引力的价格来打开市场,但这个价格下,你的毛利率是否还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?这是需要权衡的。
我记得有个同行,他们的公司主打消费电子产品。当时市场上有几款类似的产品,竞争非常激烈。他们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,把价格定得很低,看起来销售量上去了,但实际核算下来,毛利率非常微薄,几乎只能覆盖直接成本。结果就是,虽然短期内订单很多,但公司整体的现金流压力巨大,而且一旦遇到任何成本波动,都可能瞬间陷入亏损。后来他们调整策略,稍微提高了价格,但通过优化产品包装和服务,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,虽然销量有所波动,但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反而更健康了。
毛利率有什么用?在一个公司拥有多个产品线的情况下,它更是衡量产品组合“健康度”的重要工具。不同的产品,即使都在同一家公司,它们的毛利率也可能天差地别。有些产品可能因为技术成熟、规模效应,毛利率很高,是公司的“利润奶牛”;有些产品可能因为处于市场导入期,需要通过低价来吸引用户,毛利率就很低,甚至可能是亏损的,但它可能承担着引流、协同销售或者技术验证的战略任务。
所以,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产品。分析毛利率,要结合产品的具体情况和在整个产品体系中的定位。我们需要做的,是让那些高毛利的产品,能够为那些低毛利甚至亏损但有战略意义的产品提供“输血”。同时,也要关注那些长期毛利率不高但又没有明确战略意义的产品,是不是到了需要优化,甚至淘汰的时候?
我曾经在一个科技公司工作,他们的一个主力产品线,毛利率常年维持在30%以上,这是公司的支柱。但同时,他们还有一个新开发的小众产品,主要面向特定行业用户,毛利率大概只有15%,而且因为技术还在迭代,成本也相对较高。起初,有些同事觉得这个小众产品拖了后腿,想把它砍掉。但当时负责产品战略的领导坚持认为,这个产品虽然目前毛利率不高,但它切入的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蓝海市场,而且在技术上与公司核心技术有协同作用,未来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。所以,公司在那段时间,实际上是用主力产品的利润,来支撑这个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培育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毛利率分析来指导产品组合策略的例子。
我们说毛利率有什么用,它其实是所有后续利润指标的起点。营业利润、净利润,这些最终的盈利能力指标,都建立在毛利润的基础上。没有健康的毛利率,后续所有的成本控制、费用管理都很难抵消掉前期的不足。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销售一件商品,毛利率是20%,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块钱的商品,就有20块钱可以用来支付我们的运营费用(比如租金、工资、水电、市场推广等)以及交税,剩下的才是净利润。如果毛利率只有5%,那么同样的100块钱销售额,就只有5块钱可以用在这些地方。这意味着,我们要么得想办法把运营费用降到极低,要么就得寄希望于其他业务板块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来弥补。这在实际经营中是非常困难的,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,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。
因此,关注毛利率,就是关注公司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能力。它决定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“弹药”去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和经营风险。如果毛利率都无法保证,那么公司在研发、市场扩张、吸引人才等方面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,长期来看,竞争力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所以,当我再次被问到毛利率有什么用的时候,我的回答可能就不再是简单的“赚钱能力”这么笼统。它更是:
1. 成本控制的标尺 :直接反映了我们在采购、生产、供应链上的管理水平。
2. 定价策略的基石 :帮助我们设定有盈利能力的价格,并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平衡点。
3. 产品组合的健康度评估 :指引我们优化产品结构,识别“明星产品”和需要改进的产品。
4. 运营现金流的预警器 :虽然不是直接衡量现金流,但健康的毛利率是维持良好现金流的基础。
5. 未来增长潜力的试金石 :高毛利率往往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、更低的成本优势,或者更明显的品牌价值,这些都是未来增长的良好信号。
归根到底,毛利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,它是我们理解商业模式、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。真正有经验的管理者,不会只盯着这个数字,而是会去深入挖掘它背后所代表的业务活动和商业逻辑,并据此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