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怎么去杠杆?”这问题,问出来的时候,往往是事情已经有点棘手了。不是说一开始就知道要“加杠杆”,更多时候是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,觉得有空间,或者说,别人都在做,自己好像也得跟上,然后就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节点,手头上的债务比想象的要沉甸甸。谈“去”字,其实就是想把那个看不见的“压舱石”给卸下来,让船身轻盈点,跑得稳当些。
我接触过的不少企业主,尤其是一些早期创业者,对财务杠杆的理解,可能更侧重于“怎么用”。比如,觉得借钱来扩大生产,加速扩张,这都是“好事”。确实,在经济上行期,适度的杠杆能放大收益,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。很多成功的案例,都少不了“借力打力”的影子。但问题是,什么时候“适度”变成了“过犹不及”,这个度很难把握。很多时候,大家是看到别人借钱赚了钱,就想自己也跟着借,但忘了人家的业务模式、风控能力、甚至市场时机,跟自己可能完全不一样。
更现实的是,很多时候“杠杆”是用着舒服,一旦市场风向一变,或者企业自身经营出现波折,那个放大收益的工具,立刻就变成了放大亏损的“绞索”。尤其是一些周期性行业,或者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,一旦现金流出现紧张,还款压力会瞬间压垮企业。我见过一家做房地产的公司,疫情前扩张太快,大量负债,结果一遇上房地产调控和疫情的双重打击,资金链断裂,瞬间就崩了。
所以,“去杠杆”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,它就是解决一个最实际的问题:怎么让自己身上的“债务包袱”变轻,让企业有更多自由度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这其中的挑战,远比当初“加杠杆”时要复杂得多。
说到底,去杠杆无非就是两个方向:要么是增加“本金”(所有者权益),要么是减少“债务”。听起来简单,但具体操作起来,门道可多了。
先说“增加本金”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股东增资。这包括现有股东追加投资,或者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。我参与过的一个项目,就是一家科技公司,在扩张期负债率偏高,但技术和市场前景都很好。当时他们就引入了一家大型产业资本,对方不仅带来了资金,还带来了资源和管理经验。这笔增资,直接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降了一个档次,也为后续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更稳固的基础。但话说回来,增资也不是那么容易,特别是对一些初创期的公司,找合适的投资人,谈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估值,这本身就是一场“战役”。
另一个增加本金的途径,是靠利润留存。这个是最“稳”的方式,但也是最慢的。通过提高经营效率,增加盈利能力,将利润再投资到企业中,逐步稀释掉债务的比例。这需要企业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现金流管理。很多时候,企业走到需要“去杠杆”这一步,往往意味着经营上已经遇到瓶颈,利润留存的速度跟不上债务增长的速度。所以,单纯靠利润留存来去杠杆,往往只适合那些经营非常稳健、盈利能力强且负债率相对可控的企业。
相比增加本金,直接减少债务,听起来更“解渴”。最常见的方式就是“偿还”。用手头的现金流去还债,这是最本源的办法。但这有个前提,就是企业得有足够的现金流。如果现金流本身就紧张,那谈何容易?
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“债务置换”或者“展期”。比如,把短期高息的贷款,置换成长期低息的贷款,或者跟银行协商延长还款期限。这能缓解眼前的还款压力,为企业争取时间。我记得以前给一家实体企业做咨询,他们当时有笔短期银行贷款马上要到期,但手里周转不开。我们帮他们contact了几家信托公司,最终谈成了一笔为期三年的融资,利率虽然高一点,但解决了燃眉之急,也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去调整经营。不过,这种方式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,或者接受更严苛的抵押条件,所以也不是长久之计。
还有一个比较激进的方法,是“资产出售”。把一些非核心、低效率的资产卖掉,回笼资金来偿还债务。这个操作起来比较考验判断力,既要能卖出好价钱,又要确保不影响核心业务的运转。我曾经见过一个案例,一家公司为了还债,把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子公司给卖了,结果母公司也因为失去了这个重要支撑,经营反而更加困难了。所以,资产出售一定要谨慎,要做好细致的评估。
当企业真的陷入高杠杆的困境时,我个人的经验是,首先要做的,是“止血”。先别想着怎么“发展”,而是怎么把不断往外流的血给止住。这意味着要极其严格地控制现金流,砍掉一切非必要的开支,优化应收账款和存货,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。
然后,就是“坦诚沟通”。跟银行、供应商、甚至员工,开诚布公地沟通企业的困境和应对计划。很多时候,大家是愿意给机会的,但前提是你得让他们看到你的决心和可行性。我处理过一些棘手的债务问题,最后能解决,往往是因为企业主足够坦诚,并且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,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掩饰。他们会愿意跟你一起想办法,比如,共同探讨一个重组方案,或者调整付款节奏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是“反思和调整”。高杠杆的出现,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,而是多种经营管理问题的集中体现。在解决眼前危机的时候,更要深入反思,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是战略失误?是执行不到位?还是风险意识不足?只有把根子上的问题解决了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。这可能意味着要调整公司的业务模式,优化成本结构,或者加强内部的财务管控。这绝对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过程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